關于獻血這些事兒
獻血,顯然是一種利人利己的高尚行為。利人,即可挽救他人的生命,保障別人的身體健康。利己,更是舉不勝舉。
獻血有益身體健康
獻血可預防心腦血管病我們知道,如今人們由于體力活動的減少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體內積存了越來越多的脂肪。好多人的血脂長期處于較高的水平,俗稱“血稠”。“血稠”的結果就是脂肪一層層地附著在血管壁上,最后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彈性降低,形成心腦血管病。通過體檢可以看出,很多人年輕時就得了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而獻血可以預防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因為獻血后通過正常飲水,填充了血容量,使自己的血液稀釋,使血脂降低,這樣既有利于自己,又間接造福于社會。
獻血可提高造血功能自胎兒出生后,骨髓就成為主要的造血器官。隨著年齡的增長,造血功能和血細胞生成率逐漸下降。獻血后,由于血細胞數量減少,對骨髓產生反饋作用,促使骨髓儲備的成熟血細胞釋放,并刺激骨髓造血組織,促使血細胞生成。經常按規定期限獻血,就可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
獻血可有效預防癌癥發生據有關研究報道,體內的鐵含量超過正常值10%,患癌癥的幾率就會提高,而獻血能排除體內過量的鐵元素,因而可有效預防癌癥的發生。
無償獻血的意義是什么?
世界上每秒鐘就有3個人需要輸血,血液的來源只能依賴于他人的捐獻。自愿無償獻血是唯一安全的血液來源,這是世界各國的共識。雖然血液檢測技術在不斷進步,但限于科技與經濟發展水平,目前并不能完全排除所有已知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風險,而且我們也無法排除未知的新發傳染病的風險。因此,對于獻血者的健康征詢,特別是出于利他主義精神的自愿無償獻血者對于自身健康與生活史的誠實回顧,是安全血液來源最有效的保障。至2020年,所有國家的血液供應全部來自于自愿無償捐獻,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其194個成員國的共同目標!
獻血會影響健康嗎?
正常人體總血量約占體重的8%左右,一個50公斤體重的人,約有血液4000毫升。一次獻血400毫升,只占全身血液總量的百分之十,對健康并無妨礙。血液本身具有旺盛的新陳代謝能力,人體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血細胞在衰老死亡,獻血后反而會刺激人體造血功能更加旺盛,加速血細胞的生成,促進血液的新陳代謝,以適應機體的需要。人體失血后,先是血漿中的水份和無機鹽類在12小時內,由組織液透入血管而得到補充;其次,在一天左右時間內,血漿蛋白濃度可以恢復,這是由于肝臟加速合成蛋白質的結果。紅細胞恢復較慢,約需要兩周左右的時間,即可補足失去的紅細胞。實踐已充分證明,一次獻血300-400毫升,是無損身體健康的。
獻血注意事項
從安全、合理、健康的角度來說,獻血者有不少講究或注意事項。
獻血前要做好充足準備:(1)了解獻血常識,消除緊張心理。(2)獻血時不要服藥,否則有可能影響血液質量,如服用阿司匹林在3天內會降低血小板的某些功能。(3)少食含脂肪的食物,在獻血前一天和當天可按往常習慣進餐,但應控制脂肪的攝入量。(4)不飲酒,尤其是不能飲烈性酒。(5)睡眠要充足,不宜做劇烈運動。如此,不盲目獻血,一旦獻血,要讓自己的“愛心血液”確實做到“有價值”,以免“愛心血液”白白浪費。
獻血后宜注意:(1)要保護好靜脈穿刺部位。穿刺部位止血后不等于完全愈合,至少要在24小時內不要被水浸潤,也不要被不潔物品污染,更不要在此部位搓揉。(2)個人活動要適度。獻血后的幾天不要從事高空、高溫作業及駕駛車輛、體育比賽、通宵娛樂活動。(3)補充營養不要過量,尤其反對亂補和濫補。可以進食一些蔬菜、瓜果及豆制品、奶制品,新鮮的魚、蝦、肉、蛋等,但不要進食過量或大吃大喝。
不宜獻血人群有:(1)接種疫苗未達到規定期限者,如麻疹、腮腺炎、黃熱病、脊髓灰質炎活疫苗者最后一次免疫后2周內不宜獻血;風疹活疫苗、狂犬病疫苗最后一次免疫的一周內不能獻血;被瘋狗咬傷后最后一次免疫后1年內不能獻血;接受動物血清注射,最后一次注射后4周內不能獻血。(2)婦女某些生理期內,如月經期前后3天,月經失調、妊娠期、流產后未滿6個月,分娩及哺乳期末滿1年不能獻血。(3)拔牙或其他小手術半個月內。(4)闌尾切除、疝修補術、扁桃體手術不滿3個月的,較大手術后不滿6個月的不能獻血。(5)感冒、急性腸炎;局部皮炎病愈不滿1周的不能獻血,廣泛性皮炎愈合不滿2周的不能獻血。(6)急性泌尿道感染愈后不滿1個月的不能獻血。(7)肺炎病愈后不滿3個月的不能獻血。(8)獻血前血液篩查有異常者如屬于艾滋、乙肝、梅毒等病毒攜帶者不能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