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縣中心醫院成功開展首例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發布時間:2013-12-12
訪問次數:2286
近日,紹興縣中心醫院神經外科為一位右側頸動脈斑塊造成頸內動脈起始部重度狹窄達80%的腦缺血高危患者,成功實施了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術后腦血管檢查復查顯示:血管狹窄解除,血流通暢良好,血供較術前明顯改善,患者順利康復出院。這也是紹興縣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成功實施的第一例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
近半年來,67歲的患者高某一直受到頭暈、左側肢體麻木、乏力的困擾,多次出現短暫腦缺血發作。最近,更出現了左側肢體肌力下降、行走不穩等癥狀。在紹興縣中心醫院接受了頸動脈超聲,顯示右側頸內動脈硬化斑塊形成,CT血管重建檢查發現右側頸內動脈起始部重度狹窄達80%。神經外科經過術前討論、反復論證和充分評估,為嚴某選擇了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治療計劃。
神經外科手術團隊經過精心準備,制定了周密的手術方案。在邵逸夫醫院有關專家的指導下,在患者頸部切開一長約5-6cm的切口,切開頸內動脈,直視下完整切除了頸動脈長達約4厘米的硬化斑塊,術后,患者肢體麻木乏力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據紹興縣中心醫院腦科中心首席專家屠傳建院長介紹,頸動脈狹窄主要與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有關。隨著動脈狹窄發展,會逐漸出現腦缺血、腦梗塞等癥狀,頸部血管粥樣斑塊的脫落,也是引發腦栓塞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患者有下列表現之一的,就需考慮頸動脈內膜切除術:1、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2、頸動脈狹窄程度小于70%,但頭暈、黑矒等腦缺血癥狀典型,或者硬化斑塊不穩定,容易脫落;3、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有中風發作史,或腦梗塞后仍有小中風發作。
北美癥狀性頸動脈內膜切除術(NASCET)試驗證實,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可以降低癥狀性和無癥狀頸動脈嚴重狹窄患者的腦缺血卒中風險,是目前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最有效方法之一。此次紹興縣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成功實施的第一例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為這項技術的進一步推廣奠定了良好的開端,也為頸動脈狹窄患者的治療提供了又一選擇。(神經外二科供稿)
近半年來,67歲的患者高某一直受到頭暈、左側肢體麻木、乏力的困擾,多次出現短暫腦缺血發作。最近,更出現了左側肢體肌力下降、行走不穩等癥狀。在紹興縣中心醫院接受了頸動脈超聲,顯示右側頸內動脈硬化斑塊形成,CT血管重建檢查發現右側頸內動脈起始部重度狹窄達80%。神經外科經過術前討論、反復論證和充分評估,為嚴某選擇了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治療計劃。
神經外科手術團隊經過精心準備,制定了周密的手術方案。在邵逸夫醫院有關專家的指導下,在患者頸部切開一長約5-6cm的切口,切開頸內動脈,直視下完整切除了頸動脈長達約4厘米的硬化斑塊,術后,患者肢體麻木乏力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據紹興縣中心醫院腦科中心首席專家屠傳建院長介紹,頸動脈狹窄主要與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有關。隨著動脈狹窄發展,會逐漸出現腦缺血、腦梗塞等癥狀,頸部血管粥樣斑塊的脫落,也是引發腦栓塞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患者有下列表現之一的,就需考慮頸動脈內膜切除術:1、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2、頸動脈狹窄程度小于70%,但頭暈、黑矒等腦缺血癥狀典型,或者硬化斑塊不穩定,容易脫落;3、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有中風發作史,或腦梗塞后仍有小中風發作。
北美癥狀性頸動脈內膜切除術(NASCET)試驗證實,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可以降低癥狀性和無癥狀頸動脈嚴重狹窄患者的腦缺血卒中風險,是目前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最有效方法之一。此次紹興縣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成功實施的第一例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為這項技術的進一步推廣奠定了良好的開端,也為頸動脈狹窄患者的治療提供了又一選擇。(神經外二科供稿)